普通用户什么时候能真正用上5G新通话,普及的难点在哪?
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5G新通话作为通信领域的革新性产物,承载着人们对于未来便捷、智能通信的美好期许。它以高清、流畅的音视频通话,以及丰富的交互功能,如屏幕共享、实时翻译、智能速记等,试图重新定义通话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沟通感受。从概念提出至今,5G新通话已走过数年探索历程,可对于广大普通用户而言,其似乎依旧停留在宣传册与科技新闻中,尚未真正走进日常生活。那么,普通用户究竟何时才能切实用上5G新通话,这一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普及难点?
一、5G 新通话的魅力与优势
(一)高清流畅的音视频体验
5G 新通话依托 5G 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能为用户带来远超传统通话与普通网络视频通话的音视频质量。其视频画质分辨率可达 720p 甚至更高,画面清晰流畅,即使在复杂网络环境下,也能有效减少卡顿、模糊现象,为用户呈现逼真的通话场景。无论是与远方亲友进行面对面般的亲切交流,还是商务人士开展跨国高清视频会议,5G 新通话的高清音视频效果都能大幅提升沟通的沉浸感与效率。
(二)丰富多元的交互功能
区别于传统通话单一的语音交流,5G 新通话融入了众多创新交互功能。屏幕共享功能让用户在通话过程中,可实时分享手机屏幕内容,无论是协助他人解决手机操作问题,还是与同事远程协作编辑文档、探讨方案,都能轻松实现;智能翻译功能堪称跨国交流的利器,能在通话中即时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字或语音,打破语言壁垒,使国际沟通变得畅通无阻;而 AI 速记功能则能将通话内容自动转化为文字,并智能提取要点,方便用户后续回顾与整理,大大提高了工作与生活中的信息记录效率。
(三)便捷易用的操作模式
5G 新通话在操作上力求便捷,用户无需下载额外 APP,不换卡、不换号、不换套餐,只要持有支持 5G 新通话的终端设备,在 5G 网络覆盖区域内,即可像拨打传统电话一样轻松发起新通话。拨打方式与传统通话相似,拨号页面直观明了,且支持语音通话与视频通话一键切换,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符合大众日常通话习惯,让新通话功能易于上手。
二、5G 新通话的发展现状
(一)运营商积极布局推进
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广电在 5G 新通话领域均展现出积极姿态。中国移动早在 2022 年便开启 5G 新通话试点验证,目前已在多地开展业务验证与友好用户测试,并推出点亮屏幕、爱豆来电、商务速记等特色功能,还在 2025 年 5 月于河南率先发布全球首个 5G 新通话 DC(Data Channel,数据通道)应用,计划 6 月面向全国适配终端推广。中国电信也在积极布局 5G 新通话平台能力建设,推进核心网改造,推动终端产业链成熟,开展相关适配工作。中国联通同样在积极探索与布局,与中国电信联合宣布实现 5G 新通话互联互通,并在多地开通超清视频语音通话服务。
(二)技术标准逐步完善
从技术标准层面来看,3GPP 在 R16 中引入了 IMS 数据通道,并在 R18 中正式定义了 NG - RTC 架构,为 5G 新通话的发展奠定了协议与标准基础。随着时间推移,相关技术标准不断细化与优化,涵盖网络传输、音视频编解码、数据交互等各个环节,为 5G 新通话实现大规模商用、保障通话质量与功能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运营商网络侧已基本具备 5G 新通话的商用条件,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部分试点取得成效
在部分试点地区,5G 新通话已初显成效。例如在一些景区,游客拨打景区客服电话时,通过 5G 新通话可在通话界面直接接收景区介绍视频、订票窗口链接、服务入口等信息,极大提升了游客获取信息与购票的便捷性;在一些商务场景中,企业员工利用 5G 新通话的屏幕共享与智能翻译功能,实现高效跨国商务沟通与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试点案例不仅验证了 5G 新通话的应用价值,也为其后续大规模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普通用户用上 5G 新通话的时间预判
(一)网络与终端普及节奏
网络覆盖与终端支持是普通用户使用 5G 新通话的基础前提。截至 2025 年,我国 5G 基站建设持续推进,累计建成开通 5G 基站数量可观,5G 用户普及率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地带,5G 网络覆盖仍有待加强。按照当前建设速度,预计未来 2 - 3 年内,5G 网络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较为全面的深度覆盖,包括偏远地区与农村。而在终端方面,尽管目前主流品牌 5G 手机已有多款机型支持 5G 新通话,但仍有部分存量 5G 手机需通过软件升级或硬件更新才能适配。随着手机厂商对 5G 新通话功能的重视,以及技术迭代,预计 1 - 2 年内,市场上大部分 5G 手机将具备 5G 新通话功能,届时在网络与终端层面,将为普通用户大规模使用 5G 新通话创造条件。
(二)业务推广与市场培育进程
运营商的业务推广策略与市场培育力度对 5G 新通话普及速度影响重大。目前,运营商已通过营业厅宣传、线上推广等多种渠道向用户介绍 5G 新通话,但整体市场认知度与接受度仍有待提高。未来,运营商若能加大推广投入,如推出针对 5G 新通话的优惠套餐、开展体验活动等,同时与手机厂商、应用开发商紧密合作,打造更多基于 5G 新通话的创新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使用意愿,有望在 3 - 5 年内实现 5G 新通话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大规模普及。
四、5G 新通话普及的难点剖析
(一)网络覆盖与质量问题
尽管 5G 网络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在部分地区,网络覆盖不足仍是制约 5G 新通话普及的关键因素。在山区、偏远乡村等地形复杂或人口密度低的区域,5G 基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导致网络信号弱甚至无覆盖,用户无法使用 5G 新通话。此外,即使在有 5G 网络覆盖的城市,也存在信号不稳定、干扰等问题,影响通话质量。例如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大型商场、演唱会现场,大量用户同时接入 5G 网络,易出现网络拥堵,导致 5G 新通话卡顿、掉线,降低用户体验,阻碍其普及。
(二)终端适配与成本挑战
一方面,并非所有 5G 手机都能直接支持 5G 新通话,部分老款 5G 手机需进行软件升级或硬件改造,而部分手机厂商对老机型升级支持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量存量手机用户无法便捷使用新通话功能。另一方面,支持 5G 新通话的高端手机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价格敏感型用户而言,购买新手机以体验 5G 新通话的成本过高。同时,手机厂商在研发支持 5G 新通话的终端时,需投入更多成本用于优化网络通信模块、适配新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终端的普及速度。
(三)用户认知与习惯改变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传统通话方式以及微信等第三方社交软件的视频通话模式,对于 5G 新通话这一新鲜事物,认知度较低。许多用户对 5G 新通话的功能优势、使用方法并不了解,缺乏主动尝试的意愿。而且,改变用户长期形成的通话习惯并非易事,让用户从熟悉的通话方式切换到 5G 新通话,需要克服诸多心理障碍。例如,部分用户担心 5G 新通话的安全性、隐私性,或者认为传统通话方式已能满足日常需求,无需尝试新功能,这些观念都限制了 5G 新通话的普及。
(四)产业生态协同难题
5G 新通话的大规模普及需要整个通信产业生态的协同合作,包括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等。然而,目前产业生态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存在问题。例如,运营商与手机厂商在终端适配方面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导致部分手机对 5G 新通话功能的支持存在延迟或缺陷;应用开发商对基于 5G 新通话的创新应用开发动力不足,缺乏成熟、丰富的应用场景,无法充分展现 5G 新通话的优势,影响用户使用积极性。此外,不同运营商之间 5G 新通话的互联互通细节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以保障跨运营商通话的稳定性与功能完整性。
5G 新通话以其独特优势,为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变革可能,有望重塑人们的沟通方式。虽然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距离普通用户大规模使用 5G 新通话已并不遥远,但在网络覆盖、终端适配、用户认知以及产业生态协同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只有通信产业链各方携手共进,加大投入,攻克技术难题,创新推广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才能有效突破这些普及难点,让 5G 新通话尽快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通信技术对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深度赋能,开启智能通信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