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流程销售,一站式服务
智能化客户管理与销售管理,高效触达客户,降本增效解决企业电销难题,提升企业业绩,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公司外呼软件是按坐席收费还是按通话时长收费?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外呼软件已成为销售拓客、客户服务、通知提醒等业务的核心工具。无论是金融行业的贷款催收、电商平台的售后回访,还是教育机构的课程推广,都离不开高效的外呼系统支撑。而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外呼软件时,收费模式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的外呼软件收费方式多样,其中“按坐席收费”和“按通话时长收费”是两种主流模式,各自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和企业需求。


一、按坐席收费:以“人”为核心的固定成本模式

(一)收费模式的核心逻辑

按坐席收费是指企业根据使用外呼软件的坐席数量(即同时在线的账户数)支付费用,通常以“每个坐席每月/每年固定金额”为单位。例如,某外呼软件定价为300元/坐席/月,若企业有10名客服同时使用,则每月费用为3000元。这种模式下,坐席的通话时长、通话次数一般不额外收费(部分厂商会设置合理的时长上限,如每个坐席每月1000分钟,超出部分另算)。

(二)适用场景与优势

坐席数量稳定且通话量大的企业:

如大型客服中心、电销团队,坐席人数固定(如50人以上),且每日通话时长较长(人均4小时以上)。按坐席收费可将成本固定化,避免因通话时长激增导致费用失控。

举例:某电商平台的售后团队有30名坐席,日均人均通话300分钟,按坐席收费(300元/坐席/月)的月成本为9000元,若按通话时长(0.1元/分钟)计算则为30×300×30×0.1=27000元,前者成本更低。

注重功能完整性的场景:

按坐席收费的外呼软件通常包含完整的功能模块,如客户管理(CRM)、通话录音、数据分析、自动拨号等,无需为额外功能单独付费,适合需要一体化系统的企业。

预算规划清晰的企业:

固定的坐席费用便于企业制定长期预算,避免因业务波动导致成本大幅变化,尤其适合对财务管控严格的中大型企业。

(三)潜在劣势

坐席利用率低时成本偏高:若企业坐席数量波动大(如旺季10人、淡季5人),或坐席日均通话时长较短(如1小时以内),按坐席收费可能导致“闲置成本”,性价比低于按通话时长收费。


二、按通话时长收费:以“量”为核心的弹性成本模式

(一)收费模式的核心逻辑

按通话时长收费是指企业根据实际产生的有效通话时长(通常以“分钟”为单位)支付费用,单价一般为0.05元-0.3元/分钟,不同线路(如普通线路、虚拟号线路、国际线路)的单价差异较大。部分厂商会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如每月500元),未达门槛按最低消费收取。

(二)适用场景与优势

通话量不稳定或低频外呼的企业:

如小型企业的零星客户回访、政府机构的通知类外呼,每月通话时长仅数百分钟,按时长收费可避免为闲置坐席付费。

举例:某律所每月需外呼客户1000分钟,按通话时长(0.1元/分钟)计算费用为100元,若按坐席收费(300元/坐席/月),即使仅1个坐席,成本也更高。

业务季节性波动大的企业:

如旅游行业的旺季(节假日)外呼量激增,淡季几乎无外呼,按时长收费可实现“用多少付多少”,灵活匹配业务需求,降低淡季成本。

测试期或小规模试用的企业:

新上线外呼业务的企业可先按通话时长付费,测试系统稳定性和业务效果,避免一次性投入过高,适合初创公司或业务探索阶段的团队。

(三)潜在劣势

长期高频使用成本较高:若企业通话量大且稳定,按时长收费的累计成本可能超过按坐席收费,且部分高级功能(如CRM集成)可能需额外付费,增加隐性成本。

费用不可控风险:若业务突发增长(如突发客户咨询潮),通话时长激增可能导致当月费用远超预算,不适合对成本波动敏感的企业。


三、其他常见收费模式:混合模式与附加费用

除了上述两种主流模式,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混合收费模式及附加费用,企业需特别注意:

(一)混合收费模式

部分厂商采用“坐席费+通话时长费”的组合模式,即基础功能按坐席收费,超出免费通话时长的部分按分钟计费。例如:每个坐席每月收费200元,包含500分钟免费通话,超出部分0.1元/分钟。这种模式兼顾了固定成本和弹性需求,适合通话量中等且波动不大的企业(如20人以下的电销团队)。

(二)附加费用项目

线路费用:外呼软件依赖通信线路(如运营商线路、VOIP线路),部分厂商会单独收取线路接入费(如100元/线路/月),或根据线路质量差异调整通话单价。

增值功能费:如AI智能拨号、通话转写、多轮语音机器人等高级功能,可能需按坐席或按次额外付费(如AI机器人500元/个/月)。

硬件与集成费:若需对接企业现有CRM系统、购买专用话机等,可能产生定制开发费或硬件采购费。


四、企业如何选择适合的收费模式?

(一)评估自身业务特征

坐席数量与稳定性:坐席数量固定且≥10人,优先考虑按坐席收费;数量波动大或≤5人,可选择按通话时长收费。

通话量与频率:日均人均通话≥3小时,适合按坐席收费;日均人均通话<1小时,适合按时长收费。

功能需求:需要完整功能模块(含CRM、数据分析),优先按坐席收费;仅需基础外呼功能,可选择按时长收费。

(二)测算成本临界点

假设某外呼软件按坐席收费为300元/月(含1000分钟),超出部分0.1元/分钟;按通话时长收费为0.15元/分钟。通过计算可知:当单坐席月通话时长≤2000分钟时,按时长收费更划算;超过2000分钟时,按坐席收费更经济。企业可根据历史通话数据测算临界点,选择成本更低的模式。

(三)关注隐性成本与服务

避免仅看表面价格,需确认是否包含线路费、功能费等;

优先选择可免费试用的厂商(如试用15天),实际测试后再决定;

考虑售后服务(如线路故障处理、功能培训),避免因服务差导致额外损失。


公司外呼软件的收费模式并非绝对的“按坐席”或“按通话时长”,而是需结合企业的坐席规模、通话量、功能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按坐席收费适合坐席稳定、通话量大、注重功能完整性的企业,能提供固定成本和全面服务;按通话时长收费适合业务波动大、通话量少的企业,可实现成本弹性控制。

随着外呼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更灵活的收费模式(如按效果付费、按客户转化率付费),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企业的核心目标应是“成本与需求匹配”——既不浪费预算,也不因功能不足影响业务开展。最终,适合自身业务节奏的收费模式,才是提升外呼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