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流程销售,一站式服务
智能化客户管理与销售管理,高效触达客户,降本增效解决企业电销难题,提升企业业绩,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电话营销视频发送的时间和频率怎么样比较好?

在“内容为王”的营销时代,电话营销视频的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质量,更与发送的时间和频率密切相关。精准的发送时间能抓住客户的空闲时段,提升视频打开率;合理的发送频率既能保持客户对品牌的记忆度,又能避免过度打扰引发反感。反之,若在客户忙碌时推送、以高频次轰炸式发送,即使视频内容优质,也可能被直接删除或屏蔽,甚至导致客户流失。当前,许多企业因缺乏对客户行为习惯的分析,盲目跟风发送视频,导致营销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一、电话营销视频发送时间:精准匹配客户“黄金空闲期”

发送时间的核心是“在客户愿意看、有时间看”的时段推送,需结合客户群体特征、行业属性、场景习惯综合判断,避免“一刀切”的发送模式。

(一)按客户群体特征划分的最优时间

不同年龄、职业的客户,日常作息与空闲时段差异显著,需针对性匹配发送时间:

职场白领群体(25-40岁):

工作日:可选择午休时段(12:00-13:30)或下班后1小时(18:30-19:30),此时客户多处于休息或通勤状态,有碎片化时间查看视频;

周末:可选择上午10:00-11:30或下午15:00-17:00,避开早间赖床、晚间聚会时段,符合周末休闲作息规律。

银发群体(55岁以上):

工作日:上午9:00-11:00(晨练、买菜后)、下午14:00-16:00(午休后)是黄金时段,该群体时间充裕,对营销视频的接受度较高;

避免晚间20:00后发送,此时客户多准备休息,且对电子设备操作熟练度较低,易忽略信息。

创业者/企业主(30-50岁):

工作日:早间7:30-8:30(通勤途中)、晚间20:00-21:30(处理完当日事务后)更易触达,该群体工作日白天忙碌,碎片化空闲集中在早晚时段;

周末:可选择上午9:30-10:30,兼顾休息与工作规划需求,避免占用完整休闲时间。

(二)按行业属性划分的适配时间

不同行业的产品/服务,客户的关注时段存在差异,需结合行业特性调整发送时间:

toB行业(企业服务、工业设备等):

优先选择工作日上午10:00-11:00或下午14:30-15:30,此时企业采购、行政等决策相关人员处于工作状态,对企业级服务的关注度更高,便于结合工作需求理解视频内容;

避免月末、年末(企业集中冲刺业绩时段)高频发送,此时客户精力聚焦内部事务,接受度较低。

toC行业(快消品、家居家电等):

快消品:可选择工作日晚间19:00-20:30(家庭休闲时段,易引发家庭消费决策讨论)、周末下午14:00-16:00(逛街、购物规划时段);

家居家电:装修旺季(3-5月、9-11月)可选择周末上午10:00-12:00,此时客户多处于装修筹备阶段,对相关产品需求迫切。

教育培训行业:

K12教育:工作日晚间19:30-20:30(学生完成作业后)、周末上午10:00-11:00,精准触达家长群体;

职业教育:工作日晚间20:00-21:00(职场人自我提升时段)、周末下午15:00-16:30,匹配备考、技能学习需求。

(三)需规避的“禁忌时间”

无论何种群体与行业,均需规避以下客户明确反感或无暇顾及的时段,避免引发负面印象:

凌晨0:00-7:00:客户休息时段,发送信息会打扰睡眠,易被直接屏蔽;

工作日9:00-10:00、14:00-15:00:多数企业的晨会、午后会议时段,客户无暇查看;

法定节假日全天:客户聚焦家庭团聚或出行,对营销信息接受度极低;

重大赛事、节日节点(如春晚、世界杯决赛):客户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事件本身,营销信息易被忽略。


二、电话营销视频发送频率:平衡“记忆度”与“反感度”

发送频率的核心是“在客户容忍范围内,保持品牌存在感”,需结合客户关系阶段、营销目标、内容类型动态调整,避免“过度轰炸”或“长期沉寂”。

(一)按客户关系阶段划分的频率策略

客户从“陌生到成交”的不同阶段,对品牌的熟悉度与接受度不同,频率需循序渐进:

新客户阶段(首次接触1个月内):

频率:每周1次为宜,以“建立认知”为目标,推送品牌介绍、核心产品亮点等基础内容;

逻辑:新客户对品牌缺乏信任,高频发送易引发反感,需通过低频率、高质量内容逐步建立好感;

禁忌:禁止连续3天内重复发送,避免客户将号码标记为“垃圾信息”。

意向客户阶段(已咨询未成交1-3个月):

频率:每2周3次为宜,聚焦“强化需求”,推送产品对比、客户案例、优惠活动等转化导向内容;

逻辑:意向客户已有初步兴趣,需通过适度频率触达,提醒产品价值与购买契机,但需间隔1天以上发送,避免密集打扰;

技巧:每次发送附带个性化备注(如“上次您咨询的XX功能,这里有详细演示视频”),提升针对性。

老客户阶段(已成交客户):

频率:每月2-3次为宜,以“维护关系、促进复购”为目标,推送新品介绍、售后指南、老客户专属福利等内容;

逻辑:老客户对品牌有信任基础,适度频率可增强忠诚度,但需避免推送与客户需求无关的内容(如向购买过家电的客户推送美妆产品);

特权:为高价值老客户(如年消费超万元)提供“定制化频率”,允许客户自主选择接收周期(如“每月1次”“仅推送优惠活动”)。

(二)按营销目标划分的频率调整

不同营销目标对应不同的发送强度,需结合活动周期灵活管控频率:

日常品牌维护:每月2-4次即可,保持品牌曝光的同时,避免占用客户过多注意力;

短期促销活动(如618、双11):

活动前1周:每天1次,推送活动预告、优惠券领取等内容,营造紧迫感;

活动中3天:每天2次(早晚各1次),提醒活动进度、热门产品库存,但需确保内容不重复;

活动后1周:恢复至每周1次,推送活动回顾、未下单客户专属补偿福利,平稳过渡频率。

新品上市推广(1个月周期):

上市前3天:每天1次,推送预热海报、悬念视频;

上市后1周:每2天1次,推送新品演示、首发优惠;

上市后2-4周:每周1次,推送用户反馈、使用技巧,逐步降低频率。

(三)频率管控的“黄金原则”

无论何种场景,频率管控需遵循以下原则,平衡效果与客户体验:

“内容价值优先”原则:若内容无新意(如重复推送同一视频),即使低频率也会引发反感,需确保每次发送均有新信息、新价值;

“客户反馈导向”原则:若收到客户“请勿频繁发送”的反馈,需立即降低频率或暂停发送,并记录客户偏好;

“差异化频率”原则:对同一客户群体,根据其互动行为(如打开率、回复率)调整频率——打开率高(≥30%)的客户可适当提高频率,打开率低(≤5%)的客户需降低频率或优化内容。


三、发送时间与频率的优化策略:数据驱动,动态调整

时间与频率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需通过数据监测与客户反馈持续优化,提升触达精准度。

(一)数据监测:量化效果,定位最优组合

建立“发送时间-频率-效果”的数据分析体系,通过关键指标评估策略有效性:

核心监测指标:

打开率:不同时间点发送的视频打开率(目标≥20%),筛选“高打开率时段”(如发现白领群体12:30-13:00打开率最高,可集中在此时段发送);

回复率:不同频率下客户的回复率(目标≥5%),若每周1次的回复率为8%,每周2次降至3%,则锁定“每周1次”为最优频率;

退订率:频率过高时退订率会显著上升(警戒线≥3%),需及时降低频率。

优化方法:每周对比不同时间、频率的效果数据,保留TOP30%的有效组合,淘汰效果差的策略,逐步迭代优化。

(二)个性化适配:基于客户行为“一人一策”

利用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记录客户互动行为,实现时间与频率的个性化匹配:

时间个性化:记录客户历史打开视频的时间(如客户常在18:40打开),后续优先在该时段推送;

频率个性化:对“经常回复”的客户可提高频率,对“多次未打开”的客户降低至每2周1次,或暂停发送改为电话跟进。

(三)组合触达:视频与其他形式协同

将视频发送与电话、短信等形式结合,提升效果的同时降低视频发送频率:

“短信预告+视频推送”:发送视频前10分钟,推送短信“为您准备了XX产品的详细演示视频,即将发送,请注意查收”,提升打开率;

“电话沟通+视频补充”:电话沟通后,发送视频“刚才提到的XX功能,这里有演示视频,方便您回顾”,此时客户接受度高,无需依赖高频发送。


电话营销视频的发送时间与频率,本质是“客户需求与营销目标的平衡艺术”——时间选择需精准捕捉客户的“空闲窗口”,频率管控需在“保持记忆”与“避免反感”间找到临界点。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标准,需结合客户群体、行业属性、关系阶段动态调整。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应摒弃“盲目推送”的思维,以数据为驱动:通过初期小范围测试不同时间与频率的效果,筛选最优组合;再根据客户反馈与市场变化持续迭代,逐步形成适配自身业务的发送体系。只有将“客户体验”放在首位,才能让电话营销视频真正触达客户、打动客户,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目标。